您的位置:首页 >文化 >

【市县热线】丽水龙泉:“千万工程”育活山区畲乡“新生态”

2023-08-01 13:56:37 来源:百度新闻

乡村沃野,生机盎然。这些天,在竹垟畲族乡,工厂里机声轰鸣,工人们在道路进行美化作业,现场一派繁忙,一幅产业兴、乡村美、农民富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……

近年来,龙泉市委统战部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以深入践行“千万工程”为主抓手,围绕发展特色产业,探索形成以粮食、茶叶、养殖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体系,培育发展了一批示范性强、效益明显的基地农场,将绿色资源变成“绿色经济”,走出了一条彰显“绿色发展、生态富民”的民族乡村振兴发展新路。

前后对比图


(资料图)

一片茶叶富了一方农民

站在罗墩村的山顶,放眼望去,青葱翠绿的茶树“爬”满了山头。背起小篓、踩着田垄,茶农们行走穿梭于茶树之间,采摘下的片片茶叶经过多重揉捻烘焖工序后,制成了清香满鼻的龙泉茶。

近年来,在龙泉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,罗墩村抢抓政策机遇、用活民族发展专项资金,通过改造老茶园、规范建茶厂等方式,建成省级生态茶园、茶叶专业合作社、茶叶加工厂,做大做强茶产业。

“2009年,茶山有了第一笔效益,每亩纯利润有1500元。”青创客钟桂根就是罗墩村的种茶大户,30岁出头的他把20余亩荒山开垦成茶山,开始了种茶奔富。尝到种茶甜头的钟桂根不断扩大种茶面积,忙着带动村民们一同埋头苦干。

“每年4月前后是采茶最忙的时节,忙的时候要请100多人,采茶手艺好的一天能挣300多元,最低也有100多元。”钟桂根富起来了,一大批乡邻在家门口也实现了增收。10余年间,他的种茶规模从原先20余亩扩大到240余亩。随着种茶规模扩大,钟桂根的茶生意越做越大,2015年创办了家庭农场,生产加工后的茶叶远销上海、江苏、山东等地,年利润40多万元,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茶商。

产业扩大了、名声打响了,如何加强茶叶品质,扩大茶叶销路成了茶农面临的新难题。为此,龙泉市委统战部、竹垟乡政府大力鼓励茶农建立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,以“自己种植+承包经营”模式不断扩大种茶规模。积极谋划开发茶点、茶面、茶膳等茶饮食文化,鼓励村民把茶文化融入到“乡村美食”中,提升茶产业附加值。同时,发挥八都等基层商会的渠道平台优势,与福建省日丰茶叶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,“线上+线下”帮助拓宽茶叶销售渠道,助力家乡优质农特产品“走出去”。

如今,这些“绿叶子”亩均产值突破万元,不仅成为罗墩村村民增收的“金叶子”,还带动周边村庄300多名村民就业,促进年增收160余万元。

一个基地盘活生态资源

盖竹村森林覆盖率为78.2%,土壤肥沃且利用率高,田边地角、溪边路沿、山塘水库边的牧草资源丰富,是典型的生态村。

一边是生态资源闲置,另一边是乡贤回乡没有合适项目。龙泉市委统战部因势利导、顺势而为,精准搭建“特色资源+项目”的返乡创业库,在引导、支持乡贤参与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,进一步推动项目回乡、资金回流。截至目前,完善细化20条针对性强、含金量高的全链条式扶持措施,提供发展线索198人次。

龙泉在外新乡贤代表委员座谈会

2016年,在市委统战部、竹垟乡政府的牵线搭桥之下,在外乡贤兰胜春看准了盖竹村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,毅然返乡建起了2000余平方米的湖羊基地,成立了龙泉市畲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。基地里羊舍、饲料管理房、羊粪收集处理池等设施一应俱全,同时种植了300余亩红薯,红薯藤及红薯废渣都是上好的饲料。一地两收,关键羊肉品质也提升不少,卖出了“生态价”。

兰胜春常说,自己富了不算富,农民富了才是真的富。近年来,兰胜春的基地低价销售山羊品种,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、防疫等服务,同时为无能力养羊的低收入农户实施代养管理,带动了周边300多户养殖户实现共同发展。

“我原来养的是其他品种羊,效益不好。后来在兰胜春这里买了几只种羊,价格比市场价低,效益还非常好,羊的价格也从1200多元卖到2000多元,收入实现翻倍。”养殖户叶建宗说。

经过多年发展,畲源公司已经成为一家集红薯等种植、湖羊养殖、农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户,种植基地500多亩,湖羊500多头,加工场地2000余平方米,辐射周边两个乡镇的6个村100多户农户,农户人均每年增收万余元。

一片田地种出致富稻谷

金秋十月,稻谷飘香。金田村,村如其名,金灿灿的稻田,预示着一年金色丰收季就在眼前,述说着这里的畲汉共富故事。

近年来,龙泉市大力推进土地“非粮化”整治,给粮食生产腾出了“新天地”。金田村现有高效农田示范区600亩,发展规模种粮大户3家。微耕机、插秧机、收割机、烘干机等农业生产机器,在村民中间的利用率极高,成为全省生态农业“机器换人”的典型案例。

金田村全景

在义农水稻专业合作社水稻育秧基地里,成熟的水稻散发出阵阵稻香。村民们正忙着收割稻谷,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。一个肤色黝黑的壮汉正踏田查看水稻收割,俨然一副种田“老把式”的模样。这位憨厚敦实的少数民族创业青年名叫钟刘磊,带头成立义农水稻专业合作社已有10个年头,是村里响当当的种田达人。

“当时选择种田,村里一些人不太理解。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,为民族乡村发展做点贡献。”钟刘磊表示,合作社发展了,每年农忙时节,最多需要40多人,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增收1.26万余元。目前,该合作社拥有水稻种植面积500余亩,主要培育种植中浙优8号等水稻品种,是该乡规模较大的种植大户。接下来,合作社还将往精深加工方向发展,紧密衔接种、加、销环节,进一步培育壮大品牌,延伸产业链条。

龙泉市民族乡村“共富比拼 赛马争先”交流会

共富比拼“同心共富”民族团结实用技能(电商专题)培训班

为了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民族乡村“新农人”队伍,龙泉市委统战部积极搭建平台,通过电商主题培训、共富项目“pk”、直播比赛等活动,引导更多的民族群众“触网”创业就业,为民族乡村农特产品打开销路、塑造品牌,为民族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和人才支撑。

越来越多像钟刘磊这样的少数民族创业青年,将汗水挥洒在秋收的农田上,用新技术端起了自己的“饭碗”,更将青春书写在民族乡村的田野上。

新乡贤专家组团现场指导

下一步,龙泉市委统战部将立足山区资源禀赋,因地制宜培育美丽经济,大力发展茶叶、畜牧、种植等特色产业,不断拓展少数民族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,让广大少数群众依靠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吃上“生态饭”。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“共富新图景”徐徐铺展,山区畲乡“千万工程”成色更足、底色更亮。

(供稿:丽水市委统战部)

原标题:《【市县热线】丽水龙泉:“千万工程”育活山区畲乡“新生态”》

关键词: